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乌桓和契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以及乌桓和契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乌桓和契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1、东汉末期鲜卑和乌桓有多少人?
三国是一个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北方的草原也因鲜卑英雄檀石槐去世,草原民族也进入一个混乱的局面。
经历檀石槐的几个孙子的争权内斗,鲜卑元气大伤,鲜卑中的别一首领轲比能脱颖而出。史料上记载轲比能是“小种鲜卑”,其意极可能是小部落的意思,属于檀石槐军事联盟的中部成员。
东汉末年袁绍取得北方的实控权,而轲比能的部落也壮大起来,以为人勇健,持法公证,不贪财物而闻名,被推为鲜卑部落大人,逐渐控制了鲜卑中部各部落,拥众十余万,据有自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等地,进而扩展到云中,五原等地,东达辽河流域。
(袁绍)
其时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原来依附于鲜卑的乌桓人也脱离了鲜卑的统制,自相发展。其中辽东,辽西,右北平的三股乌桓最强大,并结成联盟,被称之“三郡乌桓”。
当年袁绍雄据北方时,袁绍就借助三郡乌桓击败了公孙瓒,袁绍死后,又收留了被曹操追杀的袁绍的儿子袁熙、袁尚。
辽东郡乌桓首领是丘力居,统领五千多个聚集点,辽东乌桓首领苏仆延统领一千多个聚集点,右北平郡乌桓首领统领八百多聚集点,上谷郡乌桓首领难楼统领九千多聚集点。
辽西首领丘力居去世后,其子楼班年幼,其侄蹋顿有文武才,代替了首领之位,总摄三部乌桓。
(曹操远征乌桓)
后来楼班长大,被推举为单于,而军事大权依旧在蹋顿手中。
袁尚兵败与其兄袁熙逃到蹋顿处,想借乌桓力量重振,夺回被曹操占领的冀州。
建安十一年,曹操力排众议,亲自率兵至柳城征讨蹋顿,悄悄从小道进军,离柳城还剩一百里时,才被发现。蹋顿匆忙与袁尚率众在凡城迎战。曹操兵马奋击,阵斩蹋顿,并将投降的乌桓人改编成他手下的骑兵,随同他征战,成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强有力的助手,英勇善战的乌桓人屡立战功,“三郡乌丸(桓)为天下名骑”。
曹操打败了三郡乌桓,也为鲜卑各部消灭了北方草原强有力的对手,也将西拉木伦与老哈河两河流域完全留给了南下的鲜卑人,同时也让战败逃散的乌桓人有相当多的数量溶入同宗同祖的鲜卑人中,壮大了东部鲜卑的实力。
(乌桓人)
轲比能审视了鲜卑各部,把精力集中对付西面的鲜卑步度根集团。因为步度根是檀石槐的孙子,只有打破他,才有可能统一鲜卑各部。
步度根无论个人能力还是部族实力,都比不上轲比能,他一方面向曹魏示好,愿意降附曹魏政权,以便利用,来牵制轲比能。一方面对轲比能手下的部族首领进行策反活动,派人对他的侄子泄归泥说:“你的老子就是被轲比能杀的,你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你怎么还依附他,不思为父报仇?别看轲比能表面对你很好,其实正要杀你……你应该回到我这里来,我们是骨肉至亲呀!”
于是,泄归泥带领部族回到步度根这边,削弱了轲比能的实力。
这轲比能也不是一个凡人,为稳定自己在鲜卑的地位,主动向曹魏进贡,接受曹魏给予他的“附义王”封号,并且先后两次,将两千多家流落在鲜卑中的中原汉族遣返回代郡与上谷郡。还上书曹魏的辅国将军鲜于辅表白:“我夷狄虽不知礼义,兄弟子孙受天子印绶,牛马尚知美水草,况我有人心邪!将军当保明我于天子。”言辞恳切,铭心表意,表明不愿寇抄曹魏边境,希望得到曹魏支持。
在汉末和三国时期,与鲜卑同源的乌恒有一万六、七千帐落群,按帐落算,即本就是一个小家庭,按一个小家庭三、四人计算,估计乌恒有五万多人。但是这些人却掠夺几倍于自己的汉族人口,大约是二十多万户,如一户也按三、四人计算,就是八十多万。这些人时间一久,也被乌恒化,不仅是文化的同化,也会有血统上的同化。加上自然繁殖,估计要有一百多万。
因为历史没有严格的人口统计,现在只是历史学家根据历史记录进行推论,所以肯定属于不完全统计,应该有相当一部分未统计进去。文章说陇西秃发鲜卑军民约50万人,按照当时的北方千万余人口来看,鲜卑按最低数字计算,估计也在100万左右,也就是鲜卑人占当时中原北方人口的十分之一。
后来北朝人口有发展,有一千万发展到三千万。而鲜卑人和具有鲜卑血统人达到一千万。
关于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和乌桓和契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乌桓和契丹、乌桓与鲜卑的关系论文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3801085100#qq.com,#换成@即可,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zjyj.comhttp://www.szjyj.com/zonghe1/30155.html